哥本哈根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十二月七日召開,與會代表嘗試就如何緩和氣候變遷達成新的協議,開幕當天播放的短片,一名小女孩做了一連串氣候劇變的惡夢,驚恐地懇求「please help the world」,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近年來,地球氣溫屢創新高,南北極冰山快速消融,北極熊生存面臨嚴峻考驗,人類科技日新月異、追求更舒適生活的同時,也快速消耗地球能源,加速溫室效應,「救地球」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否則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將與其它生物一樣,面臨生死存亡關頭。

救地球,不只是口號,不能靠大拜拜式的會議,而要靠每個人,從內心真正的覺醒,深刻的反省,確實的執行。

身為亞洲唯一入賽美國能源部支持的 X-prize 高效汽車大賽的參賽者、全循環金屬能源經濟與高溫太陽爐技術的推廣者,黃學正認為:兩岸政府很可能是唯一有條件為全球make difference in time的方案提供者與執行者。藉大中華的市場與東方的永續思維提供方案給全世界,進行地球的急救是不能妥協卻可以雙贏與利益兼顧的。

 

所以我們要看的不是現在,而是後X-prize 大賽與後哥本哈根的世界。

先勁科技執行長黃學正對哥本哈根會議提出下列建議,他希望大家正視氣候變遷的根本問題,更希望馬英九總統及中國的領導人能看見他懇求的呼籲,要為我們子孫的未來投入信任、建立永續生存的基礎大業;分享資源、善用技術,為綠能、為地球更為自己的孩子在有限的時間盡心力。

 

後哥本哈根,心態必須改變 

黃學正表示,以各種X -Prize產出的技術而言,X- Prize的確是劃時代與推翻傳統思維的比賽。X-Prize是為了促進人類的進步而存在,藉比賽證明有能力商業化而獲得尊重。更因比賽的特質可產出具體的商業時間表與利益的直觀性,進而自然而然的推動與導入技術的產出。

哥本哈根的氣候變遷會議更是第一個以全球規模進行思考的一個運動的開始,因為人權的重要更讓我們更發現了地球權利的重要。但是我認為我們參加比賽的重點不是為了贏得比賽是為了告訴大家還有別的選擇方案。因為思考過了後X-Prize的世界,我們更在乎我們的未來實現的可行性與即時性,藉著這個高度讓更多人理解目前方案的缺陷與選擇;而不是在乎賽事的輸贏或是會議簽了幾個名字;我們希望高分貝的呼喊,要政策從正確的角度與態度看這個全球性的問題而不是你我明天銀行名下剩幾位數的外匯存底與國旗的顏色,因為今天不做、明天一定有人會做現在看錯方向以後子孫們一定會受苦,而我們也會後悔。

我常問自己當比賽與哥本哈根會議結束後,後哥本哈根、後X Prize的一年、三年、五年我會在哪裡? 屆時,水淹到哪裡? 我要告訴我的孩子舊的家還剩多少的時間就要搬走?我們的電動車商化了沒? 我們的能源取代了多少巴士的油? 我們的太陽系統建立了多少個可移居的永續城市? 到時候如果全球有了解決的方案還來的及建置嗎?我在台灣出生、紐西蘭求學、香港開公司、在中國沿海的城市開發技術這些與水位息息相關的地區都是我鍾愛的家、而在這些土地孕育的生命、商業、產業鏈與金融的價值都很可能因為政策與資源的無法集中及有效運作而變的風貌與功能一去不返。

這時,我必須問問大家、問問自己,後哥本哈根的時代、後X Prize的能源定義與既有的電動車方案是否真能解決大家擔心害怕的問題。就目前我們有限資源的統計與目前詭譎心態的國際互動,我想大家心中的答案是「不行的」、「不夠的」、甚至可能是「來不及的」。

我覺得就算X Prize某人得了第一名,這傢伙募得一堆錢、獲得一堆政策支持;然後在三年內把贏得比賽的車輛大規模量產上市。然後呢?

而哥本哈根的會議如果成功的落幕了,產生了豐富且熱絡的碳稅交易;大家開始正視碳足跡。 然後呢?

這些都是浮於形式的大拜拜,這和地球的健康都無關,這些拜拜只是喬好了醫藥費的平台、提供了自我安慰的儀式;然後呢? ..我們繼續無力的等著 

很可悲吧!!  但是這是全人類的共業,我們卻一直在等。

因為大家太過度的相信這些拜拜系統是有用的,大家以既有的個體習慣思維、仰賴必須獲利的財務考量;認為藉由利益的循循善導才是改變世界最有效的方法,但是我們都忽略了在這一場大自然時間與人類生命競賽裡,正因人性最大的弱點(利益與即時實現性)產生了全球商業成功的基礎;但卻導致了後代不可避免的災難。

中國大陸具備足夠的市場、資源與開發中國家標竿地位;而台灣具備國際的技術高度與成熟的產創能力(inno-value) 與輸出經驗。因此我認為我們要跳脫框框,跳脫名號的藩籬;應該以地球人自居,以共同的資源集合最佳的智慧與科技,為地球進行大規模大格局的地球醫療工程。對台灣與中國而言,現在要以全球格局、兩岸互助、大規模的宏觀心態藉地球工程進行地球的醫治。要掌握先機就是要以創新的想法、附合科學邏輯的醫術與醫者的心態在地球尚存一息的黃金時刻進行急救

我認為要減少進入地球的熱能,最佳的方式便是有效的、快速的保存及利用這些熱量;如同中醫追求陰陽的平衡共存、大禹治水的宗旨一樣,應該提供平衡的機制與渠道;而非刻意的消滅單方的基礎或以治標的方法消耗有限的資源。

X Prize、後哥本哈根時代,我們必須具體計算出因為淹水損失的土地、生命、生活品質的金額;更必須面對不可測的災後社會負擔和補救成本進行計算。然後以未來三年、十年、二十年客觀的金額看待這治本的地球工程醫療費,而不是只為了圖利地區政策左右選票的能源方案或是淪為治標的短期國家GDP利益。應該以利我國民於長遠、以技術輸出利他國的態度投資這個醫療方案;並藉關鍵技術及元件的輸出獲得實質的碳優勢與國際地位,而非汲汲於既有框架下爭取國際認同、耗時於談判斡旋的大拜拜中。

 

有限的資源更應有效的分配使用 

我認為,現在所有跟能源有關的運用及策略的長遠性,大家都在找一些我所謂的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尖端技術;然後告訴大眾說有一天會變很便宜,但那一天是搖遙不可及的;我認為這些並非及時可使用的東西。  或許在過往能源不虞匱乏時等待與完美系統是很棒的,但是在當今能源、環境、生命價值交錯牽動時很可能因為走錯一步便不再有足夠的時間及資源挽回。畢竟在急救室裡受槍傷的多處出血的病患所需的不是完美的縫製技術而是務實且快速的止血鉗及適當與足夠的血液。  因此現在要看的政策不是只看新能源能在電動車上省多少錢? 而是如何在未來的三十年後能源還可以永續的同樣低價運行銷售,這才是具體措施和策略應走的方向。

以電池為例,一顆蓄電池電(可充電電池)在製程中需要電池本身設定容量的三至五倍的電力進行「化成(formation)」,才能讓電池配方穩定,變成可充放電的電池。不管是鋰電池、鎳氫電池或鉛酸電電池都需要這個過程;但是蓄電池製成後將成為我所謂的空油箱可以最為能源的載體,而不是能原本身。因此當我們提出以高能量密度的鋅空氣電池最作為太陽能能源載體,搭配蓄電池便能將蓄電持有效的填滿能源並永續的以太陽的熱進行再生。而其中有限的電力資源便可以更大規模的普及載更多的車輛裡。

舉例 : 如一萬個單位的電可做出一萬顆蓄電池,實際上要準備三至五萬個單位的電才能做出一萬顆蓄電池,如果把這一萬顆電池通通放在車子裡,或許可以作為兩千台車輛的電力系統,但如果搭配蓄電池 : 鋅空氣電池以1:4的比例放置於車輛上,如此一來同樣的電力卻可以提供將近六千輛車的能源。

簡而言之,地球只能這麼有限的資源,去做跟電動車有關的東西,不該把所有專注力花在蓄電池上,該把有限資源做有系統分配,一部分做能源,一部分做電池,如此用同樣單位,可多提供百分之廿、三十或更大的市場去滿足需求,只要改變前端製程就可以做到,不必再蓋更多發電廠,用正確配比就可供給市場需求,不必全部仰賴蓄電池。

黃學正呼籲,現在要很具體畫出一條跨越經濟的利益和人民生命的拉扯迫切度的時間線,這可能將決定是不是台灣及其他開發中國家因為碳稅及環境的特性而將因能源而被碳強權間接殖民。

 

我們的、地球的、人類的和未來小孩權利的迫切度 

黃學正說,這就是「讓我們師法大自然的邏輯,延長能源在地球停留時間,但又找出地球能和人和平共生、共存的基礎。」

為何講到地球權利?黃學正認為,並不是提供綠能方案地球就要接受,擬人化來說,假如我是地球,地球為何要接受爛的太陽能板或低效率或燒油的東西去讓我呼吸不過來,讓我發燒? 如果是如此我一定會認為人類是我表皮上的細菌,用洗的、用吹的、用搖的想盡辦法也要把它弄乾淨!!

想當然爾,地球假如是人,當然會選擇又乾淨、不影響健康、可讓他活得久的東西,可以永續的東西。

人類是地球身上的共生體,應該很緊密的去看全球提供的方案,哪個可保護地球權益為優先的,才有可能沿續小孩的權益,地球可影響我們,我們不能影響地球,人好像灰塵,消失就沒了,地球還在。

要用很彼此緊密、對等的觀點來看這件事,而不是公司做這個可賺多少錢,對不起,以後你的共生的大樹都要倒了,你在樹上即使地位最好,也是樹幹上的一條蟲,不要再算了,油價差多少?油只是過度時期的商品,能夠永續的成本絕對是經深思熟慮的,product of consideration的結果,而不是方便、就地取材便宜行事產生的結果,要用更務實心態來看此事,不要短線、個人自我心態來看。


官員別妄自菲薄
 

說了這麼多,我最希望馬英九總統可以看到。黃學正說,他上次參加一個Pre-Copenhagen的會議,官員發表的東西實際上是不著邊際的,懷疑台灣小、不具國際資格如何改變地球?

我呼籲我們身為官員不要妄自菲薄,過去五至十年台灣的碳排出高到這個程度,是不是產業出問題,例如鋼鐵廠屬於高耗能產業,出口大量鋼鐵,排出大量的碳,雖然賺到國民所得,卻損失在碳權的基本地位,到時人家跟我們算碳權的錢,我們還要透過第三機制或私立公司去買賣,非常背動且不具任何的主導資格與國家應有的尊嚴與地位。

 

綠能產業─台灣的優勢 

台灣有人才,應該好好利用非常好的出口經驗、技術基礎、量產及生產能力,進行地球工程關鍵元組件跟關鍵商品的製造及出口,讓地球更好更綠,有更好的地位去進行哪怕沒有官方位置的bargain

下一個台灣的未來,黃學正認為,不只做車子、電池,而是能夠改變能源的東西,才能去改變台灣的地位,維持碳權國際水準的高度的位置,當全世界未來地球需要工程及綠能環保效率的元件,都要靠台灣的時候,台灣就有獲得bargain及免費碳權的碳優勢。

政府要以大方向,鼓勵與能源的產業,現在哥本哈根,台灣或許沒沒無名,但當下一個太陽能、風能、水力、電池等產業在台灣製造時,可幫助更多國家獲取碳權,因為台灣掌握關鍵技術,可以讓其它有權利的國家獲得碳權,我們就可以跟它分,我們的獲得形同它們的碳權有一部分來自台灣的技術及作法,這不就是最好的台灣的出路嗎? 

綠能策略要由政府主導,不是講講,要有錢和技術出來。

政府老是覺得能做的不多,這是黃學正覺得非常可惜的,不要妄自菲薄,因為全世界真正在做的也沒有,我們已經有比別人好的基礎,為什麼不做?我們的產業鏈,出口經驗,對於地球工程的技術和理解,可以進行大規模的複製和運作的基礎。

當一個政府一直在評估、評估,到最後已沒有國家,還有評估的必要嗎!雖千萬人吾往已,就這句話,今天要做出骨幹,要做出抬頭挺胸的東西,當大家都說地球工程太龐大太貴了,花太多錢大家都不要,但是對台灣要走出來就一定要做!做什麼? 要做可以大量出口產稱綠能的系統、設備、能源技術與綠能經濟的永續套裝方案。

在民主的世界裡,人民的生命一向是比政府國庫裡的錢更有價值,我們是不是該把給政治人物的選票多加一票;一票選政策、一票是環保政策票?如果政治人物有好的政策可以讓我們不要擔心海水及氣候變遷的影響,平安健康的活下去,才是好政治人物,如果做不到,這票當然不能給,要看永續環境及下一代的福祉,才是符合潮流的。

  

救地球是自我覺醒的過程

我認為救地球該是一個自我覺醒的過程及運動,要自我覺醒生命價值,不要只去計較油錢是不是多十元,千萬不要為了那幾元,到時候站在陽明山邊擠不上去。水又淹得大家沒地方跑,才抱怨怎麼搞的政府都不做事情,卻忘了自己是不是並沒有改變自己現在正在做的事。

哥本哈根會議之後,你也決定該如何具體行動,一起拯救孕育我們的地球了嗎?

感謝您的耐心的閱讀,如有不恰之處敬請指正。

最後一句話:我們都還有選擇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lamander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