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至今,北極冰圈以每10年9%的速度縮小;海鷗於2000年首度出現於北極圈; 2005年8月大西洋有史以來 最強烈的颶風卡崔娜 (Hurricane Katrina)造成美國812億美金的損失;2009年夏天中國大陸乾旱由北而南持續擴大,首次拉響Ⅰ級抗旱警報;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過境,讓臺灣小林村滅村…

10多年來地球氣候迅速驟變,這些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世界先進國家的科學家已正式提出「氣候異常」將成為人類生活的常態,面對此些問題大家作了那些努力?臺灣目前發展綠能的方向與政策,跟上世界的趨勢及潮流了嗎?

 

事件一:誰才是小林村的真兇?

2005年8月29日清晨,美國史上最強烈的颶風卡崔娜(Hurricane Katrina)以每小時233公里的風速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紐奧良外海岸登陸。並在短短的12個小時內,讓整個紐奧良淹沒於海水中,在這場大西洋有史損失最為慘重的颶風裡,造成上千人死亡,數十萬無家可歸,紐奧良成為棄城…

同樣的場景,也發生在現在。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登臺,重創南臺灣,造成上百人死亡、數百人失蹤、超過千人無家可歸,除對嚴重打擊臺灣農業生產外,此颱風造成的死傷人數及總體經濟損傷,已創臺灣歷來之最。

 

真相: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兇手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經濟活動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急驟增加,過去50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持續上升,造成地球環境氣候的驟變。

在2006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環保紀錄影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影片裡,我們看到:最近南極冰核的研究數據顯示,目前的二氧化碳含量比過去65萬年都來得高;科學家測量大氣溫度,氣溫最高的10年都是在1990年之後發生;全世界各大城市持續締造史上最高溫的記錄。

透過影片我們看到一連串令人觸目驚心的景況,但這些畫面也活生生地持續在我們眼前上演。全球暖化的嚴重性,已不容我們視而不見,更重要的是當我們每一個人指責政府無能、官員無能的時候,我們也要捫心問自己:為這塊土地我們作了什麼?捐錢救災真的解決問題了嗎?

 

事件二:先進國家的綠能大戰

1992年聯合國於地球高峰會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對「人為溫室氣體」(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排放做出全球性管制的宣示。為落實溫室氣體排放管制工作,1997年12月於日本京都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通過具有約束效力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以規範工業國家未來之溫室氣體減量責任。

以往美國政府考慮到自己的經濟發展,一直不願意簽署京都議定書。但是,隨著美國總統歐巴馬推出的綠能政策,世界各先進國家綠能大戰已經白熱化。

Ø 2009年5月美國眾議院同意「美國乾淨能源安全法案」:

這法案讓政府有權力可以限制美國當地的產業的排碳量,至2050年減排83%!歐巴馬總統正式啟動 10 年內投資 5000 億美元綠能「阿波羅計劃」(Apollo Project)正式開動。

Ø 2009年7月德國發展「沙漠技術工業計畫」:

德國12家大企業以400 Billion 歐元(55兆美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和中東地區建立多個太陽能發電站,此計畫將在2050年以前,透過海底電纜把電能輸送至歐洲,並將提供全歐洲15%以上的能源需求,此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投資。

Ø 日本商社全力發展綠能技術

日本政府制定「新能源基本計畫」,公布「國家能源新戰略」,設定6大戰略目標。日本節能技術領先全球,試圖提高節能標準,迫使國際購買其節能技術、核能發電技術。

 

真相:臺灣將再一次的被殖民

誠然,臺灣並不生產基本能源物料,目前僅能花錢向其他國家購買原油以及核能燃料等,試著想想看,當石油危機再度爆發,臺灣卻無其它能源取代方案;當全世界推展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限制,臺灣未來必須向擁有高排放額度的國家或地區「購買」排放權;甚至當京都協議與所有的碳稅,都具體的反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時,台灣需要進口鋼鐵或是任何原材料,都必須配合相關的汙染防治或支付碳稅…。這幾乎是台灣未來工業發展所不能避免的衝擊;相對的,這就是未來高科技強國所擁有的特權。

簡單的說如果一昧的專注在短視的技術競爭及利益保護,而忽略了長遠的科技策略與國際資源的搶奪,當國際策略落實時,將帶來致命性與永續性的傷害。19世紀臺灣是列強權力鬥爭裡為人宰制的殖民地,那麼21世紀的臺灣,又將在能源大戰下再一次的被殖民。

 

事件三:台灣政府對綠能發展採補貼政策

當全世界先進國家全力發展尋找綠能解決方案、發展電動車的同時,臺灣政府仍按以往舊思惟,像以前政府扶持半導體產業一樣,對發展綠能、發展電動車業者採行補貼方案,其中最新的訊息是:2009年7月台經濟部研擬電動車(包括HEV油電混合車、PHEV馬達與引擎的插電式油電混合車,以及BEV純電動車)免徵貨物稅、牌照稅,國內自製全電動車最快年底上市,若免徵兩稅,未來售價約可便宜新台幣20萬元。其中甚有官員信誓旦旦地指出,充電站等公共設施如建置約需1、2年時間,預估市場將在2013至2015年進入成熟階段。

 

真相:能源位階看見臺灣專注發展「偽綠能」

太陽能及新能源的燃料電池將是未來電力的主流供應模式,但仔細分析臺灣目前發展綠能的概念,仍停止在「偽綠能」的概念。

要分辨綠能真偽的核心思考,關鍵就是「能源位階」。

在傳統石油及燃料油是有位階的,例如:飛機用的輕油、汽車用的有鉛/無鉛汽油、鍋爐使用的重油,這些都代表了不同等級的能源,雖然都是取之於原油,但根據他的功能性已經區分出他的位階及價值。

電力的品質發展,也一樣有其相對位階的關係,從消費者的角度,簡單解釋電力的能源位階為:考慮生產一度電所需要的成本,以及運送過程中造成損耗後,這個能源的基礎價值。因此能源位階可以看成是成本加上效率的一種表達方式,當其使用效率越高成本越低,其位階就會高。

在以上觀點下,我們一起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Ø 我們日常生活使用的電那裡來?我們日常生活使用的電,都是透過電網的傳輸,由電廠而來的。沒有能源資源的臺灣,電廠發電則是從石油、煤、核能、水力、風力而來,在我們每天所使用的一度電除我們給付的電費外,政府每年尚須編列大量預算採購能源,而且在採購的過程裡,大量耗損人民的納稅錢。

Ø 你使用一度電,真的只有一度嗎?電力傳送經過高壓電纜,就會因為電阻而有所損耗,再加上電氣用品的效率不可能會達到完美的百分之百,換言之就是,我們生活中使用的電,雖然電費不會因為發電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其背後發電的效率以及傳送的路程其實都會影響到成本。

像是火力發電廠的效率僅有30~40%的情況下,為了生產這一度電將會浪費掉60%的原物料:可能是原油或者是天然氣,損耗的結果就是產生一堆熱以及二氧化碳。

在此情況下,試想:當政府大力推展電能車,我們真的是在使用綠能嗎?使用家中牆壁插座的電力,充飽電能車,行駛電能車,看似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但事實上電廠為了產生你可使用的一度電,可是拼命的燒媒、燒石油,依舊拼命生產二氧化碳、生產熱,這如何稱得上是綠能嗎?

在我們面對種種真相後,您是否期待臺灣能夠發真正發展出能夠永續、能源自主的新綠能呢?詳見《電動車發飆 綠不綠有關係》一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lamander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